• slider image 131
:::

成語

搜尋:
16781. ㄒㄧㄣ    ㄏㄨㄚ    ㄋㄨ ˋ ㄈㄚ   
形容心情像盛開的花朵般舒暢快活。如:他中了特獎,心花怒發,好幾夜興奮的睡不著覺。亦作心花怒放、心花怒開。
16782. ㄉㄡ ˇ ㄓㄨㄢ ˇ ㄒㄧㄥ    ˊ
移,休教這印蒼苔的凌波襪兒溼。元˙馬致遠˙陳摶高臥˙第三折:蓋一片白雲,拋一塊頑石,直睡的陵遷谷變,石爛松枯,斗轉星移。
16783. ㄒㄧㄣ    ㄏㄨㄚ    ㄋㄨ ˋ ㄎㄞ   
形容心情像盛開的花朵般舒暢快活。如:他知道自己考上了,心花怒開,立刻答應要請客。亦作心花怒發、心花怒放。
16784. ㄑㄧㄢ ˇ ㄐㄧㄢ ˋ ㄍㄨㄚ ˇ ㄨㄣ ˊ
見聞狹窄,所知不多。形容見識淺薄。史記˙卷一˙五帝本紀˙太史公曰:非好學深思,心知其意,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。宋˙歐陽修˙送方希則序:夫恢識宇以見乎遠,窮倚伏以至于命,此非可為淺見寡聞者道也。亦作淺見薄識、淺見寡識。
16785. ㄈㄨ ˊ ㄩㄣ ˊ ㄈㄨ ˋ ㄍㄨㄟ ˋ
視富貴如浮雲。語本論語˙述而: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比喻把名利、地位看的很輕。老殘遊記˙第六回:自己一生契重名士,以為無不可招致之人,今日竟遇著一個鐵君,真是浮雲富貴。
16786. ㄒㄧㄣ    ˊ ㄗㄨㄟ ˇ ㄎㄨㄞ ˋ
個性直爽,說話不隱諱。紅樓夢˙第三十二回:雲姑娘,你如今大了,越發心直嘴快了!亦作口快心直﹑心直口快。
16787. ㄒㄧㄣ    ㄐㄧㄥ    ㄉㄢ ˇ ㄌㄨㄛ ˋ
形容心中畏懼害怕。宋˙歐陽修˙祭蘇子美文:人有遭之,心驚膽落,震仆如麻。亦作心驚膽懾。
16788. ㄒㄧㄣ    ㄏㄨㄟ    ˋ ㄅㄞ ˋ
心情失望,意志消沈。聊齋志異˙卷九˙王子安:初失志,心灰意敗,大罵司衡無目,筆墨無靈,勢必舉案頭物而盡炬之。亦作心灰意懶。
16789. ㄒㄧㄣ    ㄐㄧㄥ    ㄖㄡ ˋ ㄓㄢ ˋ
心神不寧,恐懼不安,多指災禍來臨前的預兆。元˙無名氏˙爭報恩˙第三折:不知怎麼,這一會兒心驚肉戰,這一雙好小腳兒,再走也走不動了。群音類選˙官腔類˙卷十六˙鮫綃記˙典刑遇赦:步難移心驚肉戰,眼昏花天翻地轉。亦作心驚肉跳、心驚肉顫、肉跳心驚。
16790. ㄏㄨㄢ ˊ ㄓㄨ    ㄏㄜ ˊ ㄆㄨ ˇ
比喻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。見合浦珠還條。唐˙駱賓王˙上兗州刺史啟:還珠合浦,波含遠近之星。
16791. ㄒㄧㄣ    ㄐㄧㄥ    ㄉㄢ ˇ ㄓㄜ ˊ
形容內心驚畏害怕。敦煌變文˙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:遣懷中履孝,道廣德新,令力義虧,仁者心驚膽懾。明˙孫梅錫˙琴心記˙第十齣:一聲樹拉,一聲樹拉,不覺心驚膽懾。亦作心驚膽怕、心驚膽落、心驚膽寒、心驚膽喪。
16792. ㄒㄧㄣ    ㄩㄥ    ˋ ㄌㄢ ˇ
意志消沉,精神萎靡。明˙沈采˙千金記˙第四十齣:出乎無奈,每日做生活,做得心慵意懶。初刻拍案驚奇˙卷二十六:一個欲動情濃,倉忙唐突;一個心慵意懶,勉強應承。亦作心灰意懶。
16793. ㄆㄨ ˊ ㄕㄤ ˋ ㄙㄤ    ㄐㄧㄢ   
淫風流行的地方。見桑間濮上條。
16794. ㄑㄧㄢ ˇ ㄐㄧㄢ ˋ ㄍㄨㄚ ˇ ˋ
見聞狹窄,所知不多。謙言自己見識淺薄。宋˙蘇舜欽˙上范公參政書:今輒條數事,布于左右,非出于淺見寡識,蓋得之群言焉。亦作淺見薄識、淺見寡聞。
16795. ㄈㄢ ˇ ㄓㄠ ˋ ㄏㄨㄟ ˊ ㄍㄨㄤ   
人在臨死前,精神或臉色短暫的好轉。元˙李壽卿˙度柳翠˙第四折:今宵酒醒何處?楊柳岸曉風殘月。那其間返照回光,同登大道。亦作回光返照、迴光返照。
16796. ㄓㄨ ˊ ㄉㄧㄢ ˋ ㄓㄨㄟ    ㄈㄥ   
形容速度非常快。隋唐演義˙第十五回:衣不解帶,縱轡加鞭,如逐電追風,十分迅捷。亦作追風逐電。
16797. ㄓㄨ ˊ ㄌㄤ ˋ ㄙㄨㄟ ˊ ㄅㄛ   
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,只依從環境、潮流而行動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˙宦門子弟錯立身˙第十二出:似這般失業,似這般逐浪隨波,忍冷耽飢。孤本元明雜劇˙洞天玄記˙第三折:想這廝犯無禱於天罪,妄行無恥不知非,至此也還不愧,只待逐浪隨波,成精作魅。亦作隨波逐流。
16798. ㄅㄧㄣ    ㄆㄥ ˊ 滿 ㄇㄢ ˇ ㄗㄨㄛ ˋ
賓客盈門。形容來客甚多。如:這飯店一開張,馬上賓朋滿座。
16799. ㄨㄟ ˋ ㄕㄜ ˊ ㄏㄨㄚ ˋ ㄗㄨ ˊ
比喻多此一舉或無中生有。見畫蛇添足條。三國志˙卷四十五˙蜀書˙張翼傳:維大怒。曰:為蛇畫足。維竟圍經於狄道,城不能克。清˙全祖望˙梅花嶺記:神仙之說,所謂為蛇畫足。
16800. ㄇㄧㄥ ˊ ㄅㄨ ˋ ㄒㄩ    ㄌㄧ ˋ
名聲與實際相符。史記˙卷一二四˙游俠傳˙序:名不虛立,士不虛附。亦作名不虛傳。
:::
:::

萌典查詢

ㄑㄧㄡ    ㄏㄠ ˊ    ㄇㄛ ˋ
秋天鳥獸新生細毛的末端。比喻極細微的東西。孟子˙梁惠王上: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見輿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