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lider image 131
:::

成語

搜尋:
11261. ㄌㄧㄣ ˊ ㄕㄣ    ㄌㄩ ˇ ㄅㄧㄥ   
比喻小心戒慎。見臨深履薄條。三國志˙卷四˙魏書˙三少帝紀˙高貴鄉公髦紀˙裴松之˙注引帝集:以眇眇之身,質性頑固,未能涉道,而遵大路,臨深履冰,涕泗憂懼。
11262. ㄌㄧㄣ ˊ ㄋㄢ ˋ ㄅㄨ ˋ ㄑㄩ   
面臨危難而不屈服。舊唐書˙卷五十八˙劉弘基傳:高祖嘉其臨難不屈,賜其家粟帛甚厚。
11263. ㄌㄧㄣ ˊ ㄑㄧ ˊ    ˋ
到了預定的時間卻耽誤失約。明˙李昌祺˙剪燈餘話˙卷四˙泰山御史傳:卻乃連日酗酣,臨期失誤。使百辟倉皇,駭愕以失色。聚眾人捏合,掇拾以成文。
11264. ㄌㄧㄣ ˊ ㄋㄢ ˋ ㄅㄨ ˋ ㄓㄜ ˊ
遭逢危難而不懼怕。明˙屠隆˙綵毫記˙第十一齣:呀!看這綁縛漢子,偉幹長軀,丰神軒舉,臨難不懾,必是人豪。亦作臨難不懼。
11265. ㄨㄟ ˋ ㄊㄧㄢ    ㄒㄩ ˋ ㄇㄧㄣ ˊ
敬畏上天,愛護百姓。宋˙朱熹˙辭免進職奏狀一:既閔然有畏天恤民之誠,而聖訓丁寧又無非惻憺焦勞之實。亦作畏天愛民。
11266. ㄌㄧㄣ ˊ ㄋㄢ ˋ ˊ ㄓㄜ ˊ
臨到危難,無所畏懼。唐˙張說˙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:臨難無懾,在黜無慍,危不去主,仕不違親。亦作臨難不懼。
11267. ㄌㄧㄣ ˊ ㄋㄢ ˋ ㄅㄨ ˋ ㄎㄨㄥ ˇ
遭逢災難,並不恐懼。韓非子˙說疑:臨難不恐,上雖嚴刑無以威之。舊唐書˙卷一五七˙王翃等傳˙贊曰:見危致命,臨難不恐。士美、建侯,仁者之勇。亦作臨難不懼。
11268. ㄌㄧㄣ ˊ ㄘㄞ ˊ ㄍㄡ ˇ ㄉㄜ ˊ
嗜愛錢財,貪得輕取。二刻拍案驚奇˙卷三十九:似這等人,也算做穿窬小人中大俠了。反比那面是背非,臨財苟得,見利忘義一班峨冠博帶的不同。
11269. ㄌㄧㄣ ˊ ㄎㄜ ˇ 穿 ㄔㄨㄢ    ㄐㄧㄥ ˇ
比喻事到臨頭,才想辦法解決,為時已晚。見臨渴掘井條。宋˙張君房˙雲笈七籤˙卷一一八˙張仁表念太一救苦天尊驗:臨渴穿井,事同噬臍,胡可得也。
11270. ㄌㄧㄣ ˊ ㄊㄨㄥ ˊ ㄉㄡ ˋ ㄅㄠ ˇ
傳說春秋時代,秦穆公為吞併諸侯,約集十七國諸侯會合於秦國的臨潼,各出寶物以較輸贏。見孤本元明雜劇˙臨潼鬥寶。後用以比喻炫耀財富,爭強賭勝。紅樓夢˙第七十五回:於是天天宰豬割羊,屠雞戮鴨,好似臨潼鬥寶一般,都要賣弄自己家的好廚役。兒女英雄傳˙第二回:眾人的禮物,都是你賭我賽,不亞如那臨潼鬥寶一般。
11271. ㄉㄨ ˊ ㄕㄜ ˊ ㄇㄥ ˇ ㄕㄡ ˋ
有毒的蛇、凶猛的野獸,泛指能危及人類生命的動物。亦比喻凶狠、殘暴的人。如:看到他,大家有如看到毒蛇猛獸一般退避三舍。
11272. ㄑㄧㄥ    ㄖㄨ ˊ ㄏㄨㄥ ˊ ㄇㄠ ˊ
鴻毛,大雁的羽毛。輕如鴻毛指像羽毛一樣輕。形容非常輕微,不受重視。封神演義˙第六回:梅伯死輕如鴻毛,有何惜哉?亦作輕於鴻毛。
11273. ˇ ㄍㄨ ˇ ㄓㄜ ˊ ㄐㄧㄣ   
形容才氣縱橫,立論鋒利。清˙徐麟˙長生殿˙序:交遊宴集,每白眼踞坐,指古摘今,無不心折。
11274. ㄌㄧㄣ ˊ ㄨㄣ ˊ ㄅㄨ ˋ ㄏㄨㄟ ˋ
古時對君主、尊長示敬而有避諱,但寫作時為考慮避免影響文義,故不加避諱。禮記˙曲禮上:詩書不諱,臨文不諱,廟中不諱。宋˙胡仔˙苕溪漁隱叢話前集˙卷二十˙李長吉:老杜家諱閑,而詩中有翩翩戲蝶過閑慢。……介甫刊作閑字,豈非臨文不諱之義乎。
11275. ㄐㄩ ˇ ㄏㄨㄛ ˋ ㄕㄥ ˊ ˇ
本指畫直角、方形及直線的工具。比喻規矩法度。清˙朱彝尊˙沈明府不羈集序:分體制之正變,範圍之,勿使逸出矩矱繩尺。
11276. ㄅㄞ ˋ ㄒㄧㄤ ˋ ㄈㄥ    ㄏㄡ ˊ
形容一個人功成名就,位極高官。孤本元明雜劇˙東籬賞菊˙第一折:我則待休休游游,他道是御酒金甌,淺酌低謳,錦帶吳鉤,拜相封侯。亦作拜將封侯。
11277. ㄑㄧㄥ    ㄘㄞ ˊ ㄖㄣ ˋ ㄒㄧㄚ ˊ
輕視財物而好打抱不平。明˙梅鼎祚˙玉合記˙第九齣:輕財任俠,也屬微塵。
11278. ㄌㄧㄣ ˊ ㄐㄧ    ˋ ㄕㄥ ˋ
掌握有利的時機,運用謀略制服他人,以求得勝利。東周列國志˙第十六回:兵事臨機制勝,非可預言,願假臣一乘,使得預謀於行間。
11279. ㄅㄞ ˋ ㄉㄠ ˇ ㄩㄢ ˊ ㄇㄣ ˊ
轅門,將帥的營帳或軍營的大門。拜倒轅門形容對人誠服,自願服輸。鏡花緣˙第五十三回:若非一部全史瞭然於中,何能如此?妹子惟有拜倒轅門了!
11280. ㄩㄢ ˋ ㄊㄧㄢ    ㄩㄢ ˋ ㄉㄧ ˋ
懷恨天地,埋怨不休。元˙高文秀˙遇上皇˙第三折:到今日,悔,悔,悔。也是我前世前緣,自作自受,怨天怨地。紅樓夢˙第五十九回:逢我們使他們一使兒,就怨天怨地的。
:::
:::

萌典查詢

ㄐㄧ ˇ ㄐㄩㄝ ˊ    ˋ
掎,拉足。角,抓角。犄角之勢指雙方同時下手捕鹿。語本左傳˙襄公十四年:譬如捕鹿,晉人角之,諸戎掎之,與晉掊之。比喻兩邊彼此呼應,共同夾擊敵方。三國˙吳˙張儼˙默記述佐篇:玄德與操,智力多少,士眾眾寡,用兵行軍之道,不可同年而語,猶能暫以取勝,是時又無大吳掎角之勢也。三國演義˙第二十二回:不若分兵屯小沛,守邳城,為掎角之勢。亦作犄角之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