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物名稱 | 芒果 | ![]() 10-1.jpg |
英文名稱 | Mango | |
學名 | Mangifera indica L. | |
別名 | 檬果、檨仔 | |
科別 | 漆樹科 | |
原產地 | 印度、馬來西亞。 | |
種植位置 | 忠孝樓後面, 射箭場, 垃圾場旁, | |
植物用途 | 1. 食用:在台灣芒果被廣泛栽培為果樹,以食用為主,果汁也很流行,本地種未熟果可加鹽、糖 而食。2. 行道樹:中南部很多路段種植芒果作為行道樹。2. 藥用:芒果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、C和D,中醫學認為,芒果味甘、酸,性涼,有益胃止嘔、生津解渴及止暈眩等功效,甚至可治胃熱煩渴、嘔吐不適及暈車、暈船等症。 芒果核具清熱作用,只需以芒果核煎水一大碗,入茶飲用,就有退熱之效。芒果不利腎臟,患有急性或慢性腎炎的病人應忌食芒果。 | |
植物生態 | 本屬植物約 40~60 種,多年生常綠大喬木植物。樹高可達 20~30 公尺,樹冠稍呈卵形或球形,樹幹直,樹皮灰白色或灰褐 色,樹枝強大,小枝直立。芒果,臺灣話稱「檨仔」(白話字:söai°-á,平埔族語)。原產自北印度和馬來半島,性喜高溫、乾燥的天氣,營養生長期(根、莖、葉)最適合溫度為24~30℃,氣溫降到18℃以下時生長緩慢,10℃以下停止生長,生殖生長期(花、果)需較高溫度,以排水良好且含腐植質的砂質土壤最適宜,pH值5.5~7.5為佳。後引種改良,已遍及多個地方,其中十大芒果生產國家,以產量排名如下:印度、墨西哥、巴基斯坦、泰國、中國、印尼、菲律賓、海地、剛果。 | |
繁殖方法 | ||
開花月份 | 1 月, 2 月, 3 月, 4 月, | |
根 | ||
莖 | 樹高可達 20~30 公尺,樹冠稍呈卵形或球形,樹幹直,樹皮灰白色或灰褐色,平滑,具乳汁;具多數分枝,枝條綠色,直立或斜上昇,有多數小皮孔。 | |
葉 | 葉互生,多叢生於小枝條先端,揉之會發出特有的芳香,嫩時帶紫紅色,老時則呈綠色或暗綠色,長橢圓形,披針形或長披針形,長 15~25 公分,寬 5~8 公分,先端漸尖,基部鈍,厚紙質,全緣或波狀緣;表面濃綠色,背面淡綠色,兩面均光滑無毛;中肋於表裏兩面皆隆起,側脈 15~20 對,在表裏兩面微隆起;葉柄長 4~6 公分,粗壯,光滑無毛,上有深溝紋。 | |
花 | 花小形,多數,開放時徑 0.3~0.5 公分,黃綠色或淡黃色,雜性,呈頂生或生長於枝條先端葉腋的圓錐花序排列;花序長 12~18 公分;花柄長 0.3~0.5 公分;花萼片 5 枚,卵圓形,較小;花瓣 5 枚,長橢圓形至狹卵形,長 0.3~0.5 公分,寬 0.15~0.2 公分,先端鈍;雄蕊 5 枚,但僅 1 枚為完整雄蕊,其他為退化雄蕊;花絲細長;花藥卵形,無毛;子房卵形或橢圓形,平滑;花柱長 0.15~0.2 公分;1~4月開花。 | |
果 | 果實為核果狀,於 5月下旬開始成熟,果肉多汁,供食用;核甚大,富含纖維質;種子 1 枚,扁球形,堅硬;核果之形態、大小、品質、顏色因品種不同而差異甚大。一般果實形態有橢圓形,腎臟形及倒卵形等。成熟果之果皮有綠色、黃色而至紫紅色,果肉為黃或 橙黃色。果汁及纖維之多少亦因品種而異。 | |
相片數 相片檔名 |
1 張 [觀賞全部圖片] 10-1.jpg |
|
提供者 | 黃嘉慶 | |
建置日期 | 2020-05-09 | |
其他: 解說要點 植物日誌 相片說明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