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21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將 | 
                ㄐㄧㄤ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信 | 
                ㄒㄧㄣ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將 | 
                ㄐㄧㄤ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疑 | 
                ㄧ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半信半疑,難以斷定真偽。唐˙李華˙弔古戰場文:其存其歿,家莫聞知,人或有言,將信將疑。兒女英雄傳˙第十回:大家聽了,將信將疑,面面相覷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22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一 | 
                ㄧ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傅 | 
                ㄈㄨ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眾 | 
                ㄓㄨㄥ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咻 | 
                ㄒㄧㄡ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一人教誨時,眾人在旁喧擾。比喻學習受到干擾,成效不佳,或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。語本孟子˙滕文公下:一齊人傅之,眾楚人咻之,雖日撻而求其齊也,不可得矣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23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微 | 
                ㄨㄟ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乎 | 
                ㄏㄨ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其 | 
                ㄑㄧ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微 | 
                ㄨㄟ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語本爾雅˙釋訓:式微式微者,微乎微者也。形容非常少或極細微。清˙楊倫˙杜詩鏡銓˙卷二˙白絲行˙眉批引蔣弱六云:寫妙技不覺說入自家話,微乎其微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24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蓬 | 
                ㄆㄥ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頭 | 
                ㄊㄡ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垢 | 
                ㄍㄡ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面 | 
                ㄇㄧㄢ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形容人頭髮散亂﹑面容骯髒﹑不修邊幅的樣子。紅樓夢˙第七十七回:晴雯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,懨懨弱息,如今現從炕上拉了下來,蓬頭垢面,兩個女人攙架起來去了。亦作蓬首垢面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25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草 | 
                ㄘㄠ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草 | 
                ㄘㄠ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了 | 
                ㄌㄧㄠ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事 | 
                ㄕ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匆忙隨便的解決事情。紅樓夢˙第一一○回:雖說僧經道懺上祭掛帳絡繹不絕,終是銀錢吝嗇,誰肯踴躍,草草了事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26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紛 | 
                ㄈㄣ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至 | 
                ㄓ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沓 | 
                ㄊㄚ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來 | 
                ㄌㄞ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紛,眾多。沓,重覆。紛至沓來形容接連不斷的到來。宋˙朱熹˙答何叔京之六:則雖事物紛至而沓來,豈足以亂吾之知思。亦作紛沓而來﹑麇至沓來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27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洞 | 
                ㄉㄨㄥ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天 | 
                ㄊㄧㄢ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福 | 
                ㄈㄨ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地 | 
                ㄉㄧ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神仙所住的地方。比喻名山勝境。元˙鄧玉賓˙端正好˙俺便似畫圖中套˙朝元三煞:五嶽十洲,洞天福地。明˙無名氏˙白兔記˙第二十一齣:紅線絲纏,繡褥花裀,洞天福地,這好事今朝重見。亦作福地洞天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28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揚 | 
                ㄧㄤ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長 | 
                ㄔㄤ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而 | 
                ㄦ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去 | 
                ㄑㄩ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掉頭不理,大模大樣的離去。紅樓夢˙第十二回:說畢,揚長而去,眾人苦留不住。文明小史˙第九回:說罷,立逼著傅知府將眾人刑具一齊鬆去,說了聲驚動,率領眾人,揚長而去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29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不 | 
                ㄅㄨ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辨 | 
                ㄅㄧㄢ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菽 | 
                ㄕㄨ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麥 | 
                ㄇㄞ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菽,豆子。不辨菽麥指無法分別豆子與麥子。形容人愚昧無知。語本左傳˙成公十八年:周子有兄而無慧,不能辨菽麥,故不可立。後亦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。南朝梁˙陶弘景˙相經序:或不辨菽麥,更保黃者,此又明其偏有得也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30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得 | 
                ㄉㄜ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魚 | 
                ㄩ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忘 | 
                ㄨㄤ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筌 | 
                ㄑㄩㄢ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筌,捕魚用的竹器。得魚忘筌指捕得了魚,便忘掉了筌。語本莊子˙外物:筌者所以在魚,得魚而忘筌。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。三國˙魏˙嵇康˙贈秀才入軍詩十九首之十四:嘉彼釣叟,得魚忘筌。後轉比喻人在成功後就忘本背恩。明˙朱權˙荊釵記˙第十五齣:願他獨占魁選,榮顯。母妻封贈受皇宣,門楣顯,姓名傳。得魚後,怎忘筌?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31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綱 | 
                ㄍㄤ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舉 | 
                ㄐㄩ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目 | 
                ㄇㄨ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張 | 
                ㄓㄤ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綱,網的大繩。目,網的孔眼。綱舉目張比喻能執其要領,則細節自能順理而成。民國˙連橫˙臺灣通史序:續以建省之議,開山撫番,析疆增吏,正經界,籌軍防,興土宜,勵教育,綱舉目張,百事俱作,而臺灣氣象一新也。後亦比喻條理分明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32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固 | 
                ㄍㄨ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若 | 
                ㄖㄨㄛ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金 | 
                ㄐㄧㄣ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湯 | 
                ㄊㄤ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比喻防守嚴密,無懈可擊。見金城湯池條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33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鷸 | 
                ㄩ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蚌 | 
                ㄅㄤ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相 | 
                ㄒㄧㄤ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爭 | 
                ㄓㄥ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典出戰國策˙燕策二。比喻兩相爭執必會造成兩敗俱傷,而讓第三者獲利的局面。如:鷸蚌相爭,漁翁得利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34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鑄 | 
                ㄓㄨ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成 | 
                ㄔㄥ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大 | 
                ㄉㄚ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錯 | 
                ㄘㄨㄛ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唐朝羅紹威任節度使時,請朱全忠為其消滅驕橫的牙軍。事成,朱全忠仍不撤離,並向羅紹威要求給養,致使其府庫一空、兵力衰竭。羅紹威後悔莫及,乃感慨道:合六州四十三縣鐵,不能為此錯也。錯,銼刀,雙關語指錯誤。典出資治通鑑˙卷二六五˙唐紀八十一˙昭宣帝天祐三年。後用以比喻造成重大而無法挽回的錯誤。如:為償賭債,他竟做出綁票勒索的勾當,鑄成大錯!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35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瞭 | 
                ㄌㄧㄠ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如 | 
                ㄖㄨ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指 | 
                ㄓ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掌 | 
                ㄓㄤ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本指天下事如掌中物,易於了解。語本論語˙八佾: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,其如示諸斯乎?指其掌。後比喻對事情了解得非常清楚。蕩寇志˙第三十三回:雖未出兵打仗,而戰陣攻取之法,瞭如指掌。或作了如指掌、了若指掌、瞭若指掌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36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與 | 
                ㄩ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虎 | 
                ㄏㄨ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謀 | 
                ㄇㄡ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皮 | 
                ㄆㄧ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比喻所謀者與他人利害相牴觸,事情必辦不成。見與狐謀皮條。如:他財大勢大,兼之陰險殘暴,要他讓步,無異於與虎謀皮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37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尋 | 
                ㄒㄩㄣ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章 | 
                ㄓㄤ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摘 | 
                ㄓㄞ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句 | 
                ㄐㄩ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松之˙注引吳書:雖有餘閒,博覽書傳歷史,藉採奇異,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。三國演義˙第四十三回:尋章摘句,世之腐儒也,何能興邦立事?亦作摘句尋章。六:尋章摘句老雕蟲,曉月當簾挂玉弓。亦作摘句尋章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38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堅 | 
                ㄐㄧㄢ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壁 | 
                ㄅㄧ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清 | 
                ㄑㄧㄥ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野 | 
                ㄧㄝ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堅守壁壘,使敵人無法攻進陣地;清除郊野的糧食房舍,使敵人因缺糧無遮蔽而無法久戰。是一種作戰策略,使敵人即使在攻下據點之後,也毫無物資、設施可用。晉書˙卷一○四˙石勒載記上:勒所過路次,皆堅壁清野,採掠無所獲,軍中大飢,士眾相食。明史˙卷一六四˙范濟傳:毋貪小利,毋輕遠求,堅壁清野,使無所得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39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應 | 
                ㄧㄥ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聲 | 
                ㄕㄥ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蟲 | 
                ㄔㄨㄥ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隨聲答和的昆蟲。本指唐代洛州人士所得的怪病,每發言則喉中有回應之聲。見唐˙張鷟˙朝野僉載˙卷一。後比喻胸無定見,隨聲附和的人。明˙田藝蘅˙留青日札摘抄.卷四˙非文事:已無特見,一一隨人之聲而和之,譬之應聲蟲焉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1440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曾 | 
                ㄗㄥ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參 | 
                ㄕㄣ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殺 | 
                ㄕㄚ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人 | 
                ㄖㄣ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曾參在費地時,有一個與他姓名相同的人殺了人,誤傳為曾參殺人,曾母起先不信,但經人再三的傳告,便信以為真,丟下手中正在織布的杼,嚇得逃跑了。典出戰國策˙秦策二。後比喻流言可畏或誣枉的災禍。唐˙韓愈˙釋言:市有虎,而曾參殺人,讒者之效也。清˙孔尚任˙桃花扇˙第十二齣:這冤怎伸,硬疊成曾參殺人!亦作曾母投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