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41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永 | 
                ㄩㄥ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垂 | 
                ㄔㄨㄟ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不 | 
                ㄅㄨ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朽 | 
                ㄒㄧㄡ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永遠流傳而不磨滅。封神演義˙第七十四回:小將軍丹心忠義,為國捐軀,青史簡篇,永垂不朽。亦作永傳不朽、永存不朽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42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隨 | 
                ㄙㄨㄟ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波 | 
                ㄅㄛ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逐 | 
                ㄓㄨ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流 | 
                ㄌㄧㄡ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順著水流而行。如:小船隨波逐流而下。亦用以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,只依從環境、潮流而行動。隋唐演義˙第三十二回:我看將軍容貌、氣度非常,何苦隨波逐流,與這般虐民的權奸為伍?亦作逐浪隨波、隨波漂流、隨波逐浪、隨波逐塵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43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出 | 
                ㄔㄨ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人 | 
                ㄖㄣ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頭 | 
                ㄊㄡ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地 | 
                ㄉㄧ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讓他高出一頭。語本宋˙歐陽修˙與梅聖俞書:讀軾書,不覺汗出。快哉,快哉!老夫當避路,放他出一頭地也。後指超越他人,獨露頭角。明˙陸采˙懷香記˙第三十七齣:書生俊傑真天縱,出人頭地建奇功。喻世明言˙卷三十˙明悟禪師趕五戒:勉強送他學堂攻書,資性聰明,過目不忘,吟詩作賦,無不出人頭地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44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暴 | 
                ㄅㄠ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跳 | 
                ㄊㄧㄠ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如 | 
                ㄖㄨ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雷 | 
                ㄌㄟ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形容人急怒的樣子。儒林外史˙第五十四回:賣人參的聽了,啞叭夢見媽,說不出的苦,急的暴跳如雷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45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克 | 
                ㄎㄜ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勤 | 
                ㄑㄧㄣ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克 | 
                ㄎㄜ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儉 | 
                ㄐㄧㄢ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語本書經˙大禹謨:克勤于邦,克儉于家。指既能勤勞又能節儉。舊唐書˙卷一八○˙張允伸傳:允伸領鎮凡二十三年,克勤克儉,比歲豐登。樂府詩集˙卷十二˙郊廟歌辭十二˙梁太廟樂舞辭˙撒豆:籩豆斯撒,禮容有章。克勤克儉,無怠無荒。亦作克儉克勤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46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名 | 
                ㄇㄧㄥ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副 | 
                ㄈㄨ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其 | 
                ㄑㄧ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實 | 
                ㄕ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。清史稿˙卷四○五˙呂賢其傳:賢基品行端正,居官忠直,名副其實,即報可。歧路燈˙第九十回:就是那禮部門口有名的,也要名副其實。亦作名符其實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47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優 | 
                ㄧㄡ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柔 | 
                ㄖㄡ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寡 | 
                ㄍㄨㄚ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斷 | 
                ㄉㄨㄢ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行事猶豫不決,不能當機立斷。官場現形記˙第十二回:這位胡統領最是膽小,凡百事情,優柔寡斷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48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雞 | 
                ㄐㄧ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犬 | 
                ㄑㄩㄢ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不 | 
                ㄅㄨ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寧 | 
                ㄋㄧㄥ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連雞與狗都不得安寧。比喻被嚴重的騷擾。野叟曝言˙第十二回:攪得村裡人家,雞犬不寧,夜裡都是擔驚受怕,睡不著的!孽海花˙第五回:朝一個封奏,晚一個密摺,鬧得雞犬不寧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49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玩 | 
                ㄨㄢ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物 | 
                ㄨ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喪 | 
                ㄙㄤ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志 | 
                ㄓ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語出書經˙旅獒:玩人喪德,玩物喪志。玩物喪志指一味玩賞無益的器物,因而消磨人的壯志。清史稿˙卷三○六˙李慎修傳:歷舉前代利害,並言錢值將騰貴,窮極其弊。上元夜,賜諸王大臣觀煙火,慎修上疏諫,以為玩物喪志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50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沆 | 
                ㄏㄤ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瀣 | 
                ㄒㄧㄝ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一 | 
                ㄧ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氣 | 
                ㄑㄧ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沆瀣,夜間的水氣。唐時崔沆為主考官,錄取了崔瀣,人們因此笑稱:座主門生,沆瀣一氣。見宋˙錢易˙南部新書戊。比喻氣味相投,後多用於貶義。孽海花˙第三十四回:皓冬的敏銳活潑,和勝佛的豪邁靈警,兩雄相遇,尤其沆瀣一氣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51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抱 | 
                ㄅㄠ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頭 | 
                ㄊㄡ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鼠 | 
                ㄕㄨ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竄 | 
                ㄘㄨㄢ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,狼狽逃走的樣子。見奉頭鼠竄條。宋˙蘇軾˙擬侯公說項羽辭:夫陸賈天下之辯士,吾前日遣之,智窮辭屈,抱頭鼠竄,顛狽而歸,僅以身免。儒林外史˙第八回:次年,寧王統兵破了南贛官軍,百姓開了城門,抱頭鼠竄,四散亂走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52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物 | 
                ㄨ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以 | 
                ㄧ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類 | 
                ㄌㄟ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聚 | 
                ㄐㄩ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原指性質相近的東西常聚集在一起。語本易經˙繫辭上: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後多比喻壞人互相勾結。醒世恆言˙卷十七˙張孝基陳留認舅:自古道:物以類聚。過遷性喜游蕩,就有一班浮浪子弟引誘打合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53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狗 | 
                ㄍㄡ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尾 | 
                ㄨㄟ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續 | 
                ㄒㄩ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貂 | 
                ㄉㄧㄠ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比喻任官太濫,或事物以壞續好,前後不相稱。見貂不足,狗尾續條。幼學瓊林˙卷四˙鳥獸類:美惡不稱,謂之狗尾續貂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54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聲 | 
                ㄕㄥ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色 | 
                ㄙㄜ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俱 | 
                ㄐㄩ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厲 | 
                ㄌㄧ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都很嚴肅。晉書˙卷六˙明帝紀: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曰:皇太子以何德稱?聲色俱厲,必欲使有言。喻世明言˙卷四十˙沈小霞相會出師表:世蕃愕然,方欲舉手推辭,只見沈鏈聲色俱厲道:此盃別人喫得,你也喫得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55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陳 | 
                ㄔㄣ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陳 | 
                ㄔㄣ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相 | 
                ㄒㄧㄤ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因 | 
                ㄧㄣ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原指京都倉庫的糧食逐年增加,致陳糧上再堆陳糧。史記˙卷三十˙平準書:太倉之粟,陳陳相因,充溢露積於外,至腐敗不可食。後比喻因襲舊例,而無革新進步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56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升 | 
                ㄕㄥ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堂 | 
                ㄊㄤ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入 | 
                ㄖㄨ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室 | 
                ㄕ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語本論語˙先進:由也升堂矣,未入於室也。比喻學問或技藝循序漸進,達到高深的境界。三國志˙卷十一˙魏書˙管寧傳:娛心黃老,游志六藝,升堂入室,究其閫奧。亦作登堂入室、入室升堂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57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華 | 
                ㄏㄨㄚ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而 | 
                ㄦ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不 | 
                ㄅㄨ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實 | 
                ㄕ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只開花而不結果。比喻虛浮而不切實際。左傳˙文公五年:且華而不實,怨之所聚也。漢˙王充˙論衡˙書解:夫人有文質乃成,物有華而不實,有實而不華者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58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墨 | 
                ㄇㄛ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守 | 
                ㄕㄡ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成 | 
                ㄔㄥ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規 | 
                ㄍㄨㄟ | 
                  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形容思想保守,固守舊規矩不肯改變。亦作墨守成法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59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鋌 | 
                ㄊㄧㄥ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而 | 
                ㄦ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走 | 
                ㄗㄡ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險 | 
                ㄒㄧㄢ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。左傳˙文公十七年:鋌而走險,急何能擇。明史˙卷三三一˙西域傳三˙烏斯藏大寶法王傳:在官已無餘積,必至苛斂軍民,鋌而走險,盜將復發。或作挺而走險。
     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460.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左 | 
                ㄗㄨㄛ | 
                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右 | 
                ㄧㄡ | 
                ˋ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逢 | 
                ㄈㄥ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源 | 
                ㄩㄢ | 
                ˊ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左右兩邊都能夠得到水源。指學道有得,即可得心應手,取用不竭。語本孟子˙離婁下:資之深,則取之左右逢其原。後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滑。清˙朱彝尊˙合刻集韻類篇序:紐分畛域,注相引證,庶乎取諸左右逢源矣夫。或作左右逢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