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lider image 131
:::

成語

搜尋:
11481. ㄑㄧㄚ ˋ ㄨㄣ ˊ ㄑㄧㄤ ˇ ㄐㄧ ˋ (又音)ㄒㄧㄚ ˊ ㄨㄣ ˊ ㄑㄧㄤ ˇ ㄐㄧ ˋ
見識廣博,強學多記。晉書˙卷七十二˙葛洪傳˙史臣曰:景純篤志綈緗,洽聞強記,在異書而畢綜,瞻往滯而咸釋。宋˙蘇軾˙德威堂銘˙敘:貫穿古今,洽聞強記,雖專門名家有不逮。亦作洽聞博見。
11482. ㄑㄧㄝ ˋ ㄗㄢ       ㄔㄣ ˊ
齊軍入侵楚國時,楚國子發門下有善於偷竊者,連續三夜潛入齊軍營地,依次將齊國將領的帷幕、枕頭、髮簪偷走而無人發覺。子發一一歸還齊將,以警示對方楚國有能人,可暗取齊將首級。齊師大驚退兵,楚國因此而解危。見淮南子˙道應。後比喻有小技可解一時危難的人。漢˙王充˙論衡˙逢遇:竊簪之臣,親於子反;雞鳴之客,幸於孟嘗。
11483. ㄌㄨㄛ ˋ ㄧㄤ ˊ ㄘㄞ ˊ ˇ
漢代賈誼文采出眾,號稱為洛陽才子。語本文選˙潘岳˙西征賦:終童山東之英妙,賈生洛陽之才子。後泛稱才華出色的文士。明˙無名氏˙金雀記˙第六齣:洛陽才子豈無人,不須徒嘆花如錦。
11484. ㄧㄣ    ㄖㄨㄥ ˊ ㄑㄧ    ㄉㄨㄢ ˋ
聲音﹑容貌哀痛。形容悲傷到極點。如:罹難者家屬音容淒斷的場面,令旁觀者鼻酸。
11485. ㄑㄧㄝ ˋ ㄑㄧㄝ ˋ ㄒㄧ ˋ ˇ
私下密語。唐˙韓愈˙順宗實錄五:日引其黨屏人竊竊細語,謀奪宦者兵。亦作切切私語、竊竊私語。
11486. ㄧㄣ    ㄏㄠ ˋ ㄅㄨ ˋ ㄐㄩㄝ ˊ
音信往來,聯繫不斷。如:他出國後,仍與好友保持連繫,音耗不絕。
11487. ㄐㄧㄤ    ㄒㄧㄚ    ㄉㄧㄠ ˋ ㄅㄧㄝ   
比喻占人便宜。元˙無名氏˙普天樂˙楚臺雲曲:姐姐每將蝦釣鱉,哥哥每撩蜂剔蝎。
11488. ㄎㄜ ˋ ㄕㄡ ˇ ㄔㄥ ˊ ˋ
謹守前人訂定的規章。清史稿˙卷二二一˙諸王傳˙端慧太子永璉傳:朕御極後,恪守成式,親書密旨,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牓後。亦作恪守成憲。
11489. ㄐㄩ ˇ ㄧㄠ ˋ ㄕㄢ    ˊ
選取重要的,而去除冗雜無條理者。指應抓住重點。宋˙王讜˙唐語林˙卷一˙政事上:吾見馬周論事多矣,援引事類,提搉古今,舉要刪蕪,會文切理。
11490. ㄓㄨㄛ ˊ ㄍㄨ ˇ ㄈㄢ ˊ ㄊㄞ   
凡夫俗子,塵世之人。孤本元明雜劇˙魚籃記˙第三折:你本是西方羅漢,難比那濁骨凡胎;今日個功成行滿,同共見我佛如來。醒世姻緣傳˙第二十七回:大家與玉皇大帝相傲,卻再不尋思,你這點子濁骨凡胎怎能傲得天過?
11491. ㄐㄩ ˇ ㄧㄠ ˋ ˋ ㄈㄢ ˊ
從繁雜的事物中,選取重點。南朝梁˙劉勰˙文心雕龍˙總術:文場筆苑,有術有門,務先大體,鑒必窮源,乘一總萬,舉要治繁。
11492. ㄉㄨ ˊ ㄒㄩㄝ ˊ ㄍㄨㄚ ˇ ㄨㄣ ˊ
語本禮記˙學記:獨學而無友,則孤陋而寡聞。比喻無人可切磋,見聞不廣。宋˙張孝祥˙與池州守周尚書:某獨學寡聞,涉道甚淺。
11493. ㄕㄡ ˇ ㄗㄨ ˊ ˋ ㄔㄨ ˋ
頭和腳被分開在不同的地方。指被殺戮分屍。春秋˙越王句踐˙屬諸大夫告:首足異處,四枝布裂,為天下戮。亦作頭足異處、頭足異所。
11494. ㄐㄩ ˇ ㄐㄧㄡ ˇ ㄗㄨㄛ ˋ ㄩㄝ ˋ
舉辦酒宴,演奏音樂,以表示慶賀。三國志˙卷五十六˙吳書˙朱然傳:然既獻捷,群臣上賀,權乃舉酒作樂。
11495. ㄐㄧ ˋ ˋ    ㄇㄧㄣ ˊ
拯救時世,安定百姓。舊唐書˙卷二˙太宗本紀上:龍鳳之姿,天日之表,年將二十,必能濟世安民矣!三國演義˙第三十七回:欲訪先生,求濟世安民之術。
11496. ㄐㄩ ˇ ㄧㄢ ˇ ˊ ㄑㄧㄣ   
放眼望去,沒有一個親人。形容孤單無依。元˙施惠˙幽閨記˙第二十八齣:興福舉眼無親,進退無門。明˙邵璨˙香囊記˙第三十二齣:裙釵守困貧,寄食他家舉眼無親。亦作舉目無親。
11497. ㄕㄡ ˇ ㄨㄟ ˇ ㄍㄨㄥ ˋ ㄐㄧ ˋ
彼此相互支援、救助。明史˙卷二二二˙方逢時傳:兩人首尾共濟,邊境遂安。
11498. ㄐㄩ ˇ ㄕㄤ    ㄔㄥ    ㄑㄧㄥ ˋ
舉起酒杯,表示慶賀之意。孤本元明雜劇˙三化邯鄲˙第三折:我所生五子皆有國器,並膺寵爵,每語夫人崔氏,言及於此,未嘗不舉觴稱慶。
11499. ㄐㄧ ˋ ˋ ㄐㄧㄥ    ㄅㄤ   
救濟世人,治理國家。明˙屠隆˙綵毫記˙第十七齣:此行指望濟世經邦,誰想竟成畫餅?
11500. ㄕㄡ ˇ ㄒㄧㄚ ˋ ㄎㄠ    ㄍㄠ   
頭朝下,臀部翹起。形容磕頭跪拜的樣子。唐˙韓愈˙祭河南張員外文:走官階下,首下尻高。
:::
:::

萌典查詢

ㄒㄧㄤ ˇ ㄉㄤ    ㄖㄢ ˊ ˇ
耳,語末助詞,無義。想當然耳表示雖然未必真的有這種事,但是推測它必然如此。後漢書˙卷七十˙孔融傳:融乃與操書,稱:武王伐紂,以妲己賜周公。操不悟,後問出何經典,對曰:以今度之,想當然耳。宋˙龔頤正˙芥隱筆記˙殺之三宥之三:東坡試刑賞忠厚之至論,其間有云:皋陶曰殺之三,堯曰宥之三。梅聖俞以問蘇出何書。答曰:想當然耳。